操作系统作为计算设备的核心枢纽,承担着硬件资源管理、应用支撑与安全保障等基础职能,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与抗攻击能力。近年来,随着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,内核漏洞利用、内存越界访问、权限滥用等安全威胁愈加突出。尤其在国产化替代与自主可控的背景下,如何在保障生态兼容性的同时构建更高等级的安全机制,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内存安全机制的革新 借鉴 rCore 等 Rust 实现的操作系统内核设计思想,结合内存隔离与安全分区技术,提升多进程、多租户环境下的内存访问安全性。
访问控制框架融合创新 尝试将传统 DAC、MAC 与基于能力(Capability-Based)的访问控制模型进行融合。
国产化生态兼容与落地 在 rCore 实验平台上进行国产硬件适配(RISC-V),尝试实现linux syscall或使用用户态 Linux 内核兼容Linux生态。
安全机制测试与评估 对在 rCore 文件系统中实现的 MAC 机制进行功能验证与性能测试,记录文件访问延迟、内存占用等关键指标,并分析在不同策略粒度下的安全性与系统开销,为后续安全机制的优化提供参考数据。
采用“理论分析—原型构建—实证评估”的递进研究路径:
本研究以 rCore 平台为基础,依次完成内存安全机制设计、访问控制模型融合、国产化生态适配与机密计算集成,形成可验证的内核原型;在此过程中结合安全性分析与性能优化,最终形成适配国产化生态的高安全操作系统技术路线。
TODO: 时间表格
TODO: 图